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總體經濟

前言

還記得Blog主以前在看房地產相關的書時,第一次注意到銀行貸款利率跟房市,以及與通膨或緊縮的關係,而直到去年開始慢慢投資,也吸收一些經濟相關的知識後,最近想來看一本經濟學專門的書。這次挑了一本看起來視野比較宏觀,也好上手的書,中文名為《零基礎也不怕,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總體經濟篇》。這其實是一組套書,有總體經濟以及個體經濟,Blog主先看了總體經濟,也是本篇的重點。

總體經濟篇如其名,視角是經濟的整體觀點,主要討論經濟成長、失業、通貨膨脹、國際貿易、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等議題。內容幾乎都是新聞會看到,投資也會看到,很常被討論的議題,作者把這些問題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解說,以前Blog主許多懵懂的事情變清楚了。本文則整理了一些個人覺得有趣的片段。

貿易餘額

要了解經常帳餘額的分別,你可以這樣想:在貿易餘額中,造成順差代表金錢流入該國,而逆差代表金錢流出該國。當流出金額等於流入的錢時,經常帳餘額(也就是貿易餘額)等於零。

出現貿易逆差之時,金錢從該國流出而進入其他國家;美國最近四十年幾乎都是如此。但錢跑到哪了?它們確實沒有回頭來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沒有付給在外國公司的美國投資人、也沒有用單邊移轉的形式匯回。如果發生上述任何一項,經常帳就不會出現貿易逆差。

有一個重點要牢記,當美國以美元支付進口商品時,像日本這樣的生產者不想要拿美元,它要的是日圓。因為日本供應商需要日圓來支付在日本生產的工資和採購費用。因此,出口到美國後收到美元的日本公司,要在外匯市場把美元兌換成日圓。一旦日本出口商把美元兌換成日圓,這些美元跑到哪兒了?這些美元最終會投資於美國資產,也許被拿來購買股票、債券或房地產,又或許存進了銀行。然後,發行股票或債券的那家公司擴大在美國的營運,或是銀行把錢借出並在美國購買、建設或投資,依此類推。金錢流到海外,且不以商品或服務的形式回來,表示它是以金融投資的形式流回美國。

Blog主認為這本書裡,裡面就屬逆差跟順差的部分最有趣,特別是這段,逆差之後,錢的流向的解說。以貿易餘額為起點,本書延伸出「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講解政府舉債的問題,國民儲蓄問題,面對逆差(=國外資金流入)可能的問題,最後講到國家的經融危機以及其對應作法。

說到貿易餘額,以前總是會聽(特別是美國的)政治家抱怨對某國逆差太多等發言。本書作者也有提到自己的看法,「根據經濟條件,美國理論上應該會對某些國家有貿易順差,而對其他國家有貿易逆差。在經濟層面上,我們沒有理由對每一個國家爭取貿易平衡。」現在再想想,一切可能都只是外交輿論或著國內情緒操作而已。

失業與通貨膨脹

經濟學家把注意力轉移到員工和雇主之間的隱性合約(implicit contract)。對大多數員工而言,一段期間內的工資會是相當固定的,也就是說,你的薪水在公司生意差或生意好的月份是一樣多的。大部分員工偏好這種模式:如果公司生意好,他們不會被立即加薪,但如果生意差,他們也不會有立刻降薪的風險。公司也傾向不要削減工資,因為怕影響士氣,尤其是績優員工的士氣。如果公司調降工資,頂尖員工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在別的地方找到工作。因此,當經濟衰退且勞動需求下降時,公司寧可不削減工資,而是選擇停止雇用或資遣現有員工。

通膨問題的鴿派則認為,二~五%的低通膨率並非洪水猛獸。首先,它能使得工資不會僵固在均衡點上方;如果通膨率是四%,員工只加薪二%,其實就是變相減薪,但因看起來像加薪,就不會傷害士氣。溫和的通貨膨脹,優於過度補貼所造成的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會使目前所有貸款變貴,且會造成違約欠款增加,導致經濟成長停滯。最後,通膨問題的鴿派也認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一個國家的通膨率可能會從二%、三%、四%甚至五% 攀升到每年二○%或三○%。低通膨率,相形之下是容易處理的。

這兩段作者是分別節自講失業與通膨兩個主題的內容,以前Blog主沒特別想過這兩者的關係,但其實是息息相關的,這也是作者講述的論點之一。景氣不好(很多時候也是經濟緊縮時)時,企業做的是裁員或著停止雇用新員工,而比較少減薪,通貨膨脹時,社會維持著購買力與供給,就算景氣沒特別好,大家加薪幅度沒有超過通膨率,但仍能維持一定士氣。Blog主這才真的理解,為什麼多國央行都把低通膨率當作目標之一。以前Blog主總是對日本央行的做法反感,現在有些改觀了(當然日本的問題是漲薪幅度沒有跟通膨率一樣就是...)。

創造貨幣

銀行實際上是藉由承作放款的過程來創造貨幣。為了了解它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來想想你在銀行貸款中(例如購屋或購車時)得到的貨幣,發生了什麼事。首先,你把借來的錢付給某個人,他收到這筆錢,然後存到自己的銀行帳戶。第二家銀行用這筆存款做什麼事?它會把這筆錢貸放給其他人。其他人拿到貸款後,在購買東西時會付給某個人,這筆錢又會存入另一家銀行。銀行體系是放款與存款的一個網絡,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礎,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礎,依此類推。這個過程創造貨幣,因為稍早定義貨幣就是銀行帳戶裡的金額。因此,當貨幣一而再、再而三地貸放出去,社會實際上會有更多貨幣。

銀行依法必須持有一部分存款作為準備金。但是當銀行拚命放款時,由於這些放款造成購買力增加,社會將出現大量的總合需求。反之,如果經濟不景氣,銀行可能決定減少貸款,因為害怕這些放款收不回來。此時,社會的購買力和總合需求會減少。如果放款金額減少,就會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造成影響。

以前總會聽「政府一直印鈔票」這句話,不過實際上貨幣增加到底是怎樣的過程?本書有介紹央行的三個傳統工具,「法定準備金」,「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以及量化寬鬆的工具,這些工具主要都還是金錢的源頭部分,實際上錢越滾越多的部分,Blog主還是第一次完整了解。有趣的是,本書後面也有提到,政府把現金放出去時,不一定能促進流通,「推繩子」(pushing on a string)的現象,貨幣政策對緊縮經濟的效果可能比刺激經濟的效果好,就像拉繩子的時候縮緊會動,但是推的時候繩子只會彎折而不會影響繩尾。

匯率

一九九五年,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經濟研究員肯尼士.卡薩(Kenneth Kasa)發表下列看法:

如果你隨機抽樣詢問經濟學家,請他們舉出人類所面臨最困難的三個問題,答案可能會是: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二、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三、外匯市場是怎麼回事?(數字不代表優先次序)

曾經去國外旅行的人都處理過匯兌的事,但很難解釋匯率為什麼處於目前的水準、價值為何會一直改變,以及對於匯率應該做些什麼事。

雖然Blog主截的上面這段沒有什麼含金量,不過Blog主第一次看這段笑了一下。Blog主在看這本書之前也真的對匯率的波動一頭霧水。本書就長期來說,講述了匯率會趨向「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這個PPP也蠻有趣的,基本上就像計算通膨時用的「一籃子商品」,兩筆不同國的錢幣實際能購買的東西一樣時,代表他們等值。不過中期或短期來說,匯率主要受預期報酬率影響,預期報酬率與商品或服務的國際貿易無關,與財務投資有關,當投資人投資國外時,他們不只看投資報酬率,也會看現在與未來的貨幣匯率,這導致貨幣的供需在短期波動。而且投資人的期望會循環式的影響匯率,大家期待匯率變高時,則會越疊越高,直到無法支撐。

政府可能會試圖控制匯率。例如,收縮性貨幣政策可以提高利率,全球投資人為了較高的投資報酬率,會去投資該國貨幣,進而使匯率走強。相反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降低利率,使得該國貨幣不那麼吸引外國投資人,讓匯率走弱。然而,如果一國運用貨幣政策來影響匯率,它就不能同時以貨幣政策對抗通膨或失業。例如,一國遭受某種負面的經濟衝擊,導致匯率走跌。如果想讓匯率上漲,該國將需要收縮性的貨幣政策以提高利率,使匯率與貨幣變得更有吸引力;但收縮性貨幣政策卻又會衝擊國內經濟。面對這樣的選擇,多數國家會優先振興國內經濟,而非穩定匯率。

控制匯率的另一個替代方案是在外匯市場直接買賣本國貨幣。想使貨幣走強,可以在外匯市場買入該國貨幣;想使貨幣走弱,則賣出自家貨幣。但這種直接買賣的方法有其限制,當一國賣出自家貨幣時,它會拿到某個國家的外匯存底(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因此,只要該國願意持續建立外匯存底,它就可以賣出本國貨幣。而當一國買入本國貨幣時,它需要擁有某個國家的外匯存底才能購買。因此,只要該國擁有外匯存底,它就可以持續買入自家貨幣,然後在某個時間點,這些儲備會用完,讓你無法不斷買入自家貨幣。買賣本國貨幣往往只是短期辦法,並非長期政策。

所有政府在管理匯率時,會遇到兩個實務上的問題。首先,外匯市場會猜測政府動向。例如,如果外國投資人預期政府會放手讓貨幣貶值,他們就會搶先賣出該國貨幣,使得讓國貨幣立刻開始下跌;如果政府改變心意,投資人就可能再度買進,貨幣就會升值。相信政府可能採取什麼手段干預匯率,這個預期本身就會使其匯率劇烈波動。

關於匯率,除了匯率變動,還有國家介入的手段。作者的這幾段內容,就在日本近期實際發生了。日本也許是擔心提高利率會打破通膨,導致經濟緊縮,之前一直沒有提高利率。取而代之,日本正是用上述買本國貨幣的方式,但好幾次一出手只能維持一下,之後日幣又馬上下跌。最後日本終於提高利率,然後股市就馬上下跌,2024年日經跌幅破歷史紀錄,連央行也有點嚇到了。就像作者講述的,這些手段在實作上有很多問題。

總結

以上是Blog主對本書的幾個有趣的部分的分享,本書還有很多內容值得大家一讀。本書的作者立場還算中立,誠實的告訴大家各種方案的優缺點,以及難題。特別是政府的政策方面,從稅收的級距設計,到匯率的政策,多次讓Blog主很有感,現在才理解其背後的用意。剛好很多觀點都是Blog主來日本工作後,曾經感到疑惑的部分。未來Blog主把個體經濟篇也看完後,應該會再上來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