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陣子在看大澤真幸教授寫的社會學史,裡面一個重點就是十七,十八世紀的社會科學革命,啟蒙主義之後,真理從神學中解放,並影響了十九世紀法國大革命。而法國大革命對歐洲的衝擊,誕生了社會科學。當然在那本書裡,重心放在法國大革命如何影響歐洲知識分子,並分析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新思考方式,政治體制如何變化,以及人民握有國家主權的想法,而沒有去詳述法國大革命發生的詳細。
不過仔細想想,所以法國大革命到底發生了什麼?Blog主還真的印象很淺,高中念的也都快忘光了。所以就在Google Books上面翻了幾本法國歷史,最後挑的是英國作家John Julius Norwich寫的法國史,中文譯名「法蘭西全史:從凱撒的高盧戰記到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歐陸強權法蘭西的二千年史」,中文譯名還是很長,但其實原書名確實有後面一段「France: A History: from Gaul to de Gaulle」。原文裡,作者應該是故意拿高盧(Gaul)以及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這兩個音韻很像的詞放一起做雙關。
本書作者的目的其實是面向英國的讀者,說英國學校教的法國歷史,大多只有跟英國相關的幾個戰役,還有幾位法國名人而已,而他的這本書就是為了補齊這中間的空隙。所以本書很適合業餘的人(就像Blog主),內容沒有太過深入,篇幅也不冗長,但大致上的事件都有涵蓋。
正文
老實說,法國史從高盧人開始到中世紀左右,內容頗無趣,偶爾有些事件讓人回憶起教科書,像是十字軍東征,或著後來的英法戰爭,除此之外就是一直跟鄰國結婚,發生繼承問題,加上教會問題,大大小小的打仗。也許未來相關知識更多再回來看有不同感想,但就連本書的作者都說到:「某種程度來說,這顯然是他們所處的時代所致:被戰爭與宗教左右的中世紀,坦白說並不怎麼有趣。」
而一路到路易十四左右,進到法國大革命開始,對Blog主來說就有趣多了。不僅是發生的事件本身,內容也跟Blog主看的其他書開始連結。開始出現伏爾泰,盧梭等人的名字,多次被迫害的新教也越來越常出現。雖然離法國大革命結束還有好一陣子,之後的社會學名著,研究新教地區跟其他天主教地區的自殺情況,涂爾幹的《自殺論》也在之後誕生。
而Blog主也是第一次詳細的知道拿破崙的生平,從義大利,埃及,土耳其,到奧地利作戰,可以想像當時在歐洲的名氣之大,有趣的是作者的一段:
有些今天還在世的年長人們,作者我就是其中之一,還記得兒時大人曾經如此警告我們:「如果你不乖,小矮子拿破崙就會來把你抓走嘍!」威靈頓公爵曾說,拿破崙只要出現在戰場上,就抵得上四萬名士兵。一八○六年的奧埃斯特之役(Battle of Auerstadt),在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率領下的普魯士軍隊人數比法軍多出兩倍多,但是一聽到法國皇帝親自指揮,威廉三世就下令立刻撤退,結果士兵四散奔逃。之後普魯士國王發現他接到的是錯誤情報,法國皇帝根本沒有在戰場上。
拿破崙後來攻打俄國失敗,在厄爾巴島上大興土木,等待復出的這段也是傳奇。而拿破崙很不道德,兩次狠心拋下自己軍隊的行為,在加上無比自信的心態,在現代能算是病態人格了吧。說到攻打俄國,在看B. H. Liddell Hart以德軍視角分析的二戰書,裡面也不時提到拿破崙。希特勒許多在戰略上失敗的地方也跟拿破崙這位先人重疊,其中無法跨海打英國,最後轉頭打俄國,最後陷在俄國冬天的困境裡面,非常相似。
延續德國的話題,在本書出現的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比教科書寫的心狠手辣多了,但確實是位謀士,手腕高明,而這時拿破崙三世意外的不知道在幹嘛。
拿破崙三世同意俾斯麥攻打奧地利
已經有一陣子,拿破崙三世愈來愈擔心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的活動。俾斯麥曾經在一八六五年十月到比亞里茨(Biarritz)拜訪拿破崙三世,他們沿著大西洋海岸散了很久的步,期間俾斯麥向他略述自己的想法。俾斯麥將會找些藉口向日耳曼統一的最後也是主要的障礙奧地利宣戰,成功擊敗奧地利之後,日耳曼就能在(當然在)普魯士的領導之下創造統一的國家。他並不懷疑普魯士能打勝仗,但奧地利領土是普魯士的兩倍,他必須確定法國不會站在奧地利那邊。
驚訝的拿破崙三世答應了俾斯麥的要求。我們永遠無法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他似乎已經忘記自己對法國國界東邊將出現一個龐大而有潛在威脅的新國家感到恐懼。他甚至沒想到向對方要求一個實質的交換條件,俾斯麥當然很樂意提供。沒錯,如果一切按照計畫進行,戰敗的奧地利將不得不交出義大利統一缺少的最後兩塊拼圖:威尼斯和威內托。這結果或許能讓拿破崙三世得到很大的個人滿足,但它對法國沒有什麼可以想見的利益。
埃姆斯電報&普法戰爭的爆發
打定主意要讓法國宣戰的俾斯麥,公開了之後所稱的「埃姆斯電報」(Ems telegram),宣稱電報內容是最近威廉一世與法國大使之間的對話。其實他們倆的對話十分友好,但狡猾的俾斯麥竄改電報內容,彷彿兩國都被對方嘲笑侮辱,因此燃起雙方公開的憤恨。
七月十九日,正如俾斯麥打的如意算盤,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日耳曼的各個小邦國將法國視為入侵者(嚴格來說確實如此),而紛紛與普魯士結盟,但法國連一個盟友也沒有。找英國幫忙沒有用,拿破崙三世和維多利亞女王的關係早就冷淡下來
其實俾斯麥在本書上帶給我的感覺,有點像在看二戰的書或紀錄片時,邱吉爾給我的反差一樣。也許小時候看的名人傳記,或著教科書的內容太過美化這些領導者,世界是現實的,要成大事,不僅需要經過糟糕的決定跟失敗,想要鬥過其他強權,適時的心狠手辣,無視道德的行為還是需要的,很多政治領袖偉人都有病態人格並非偶然。
話又說回來,在本書裡面,一戰前後,也收錄不少「戰爭中的第一次」:
第一次大規模使用鐵路與無線電
一八六六年六月,普魯士軍隊進犯薩克森諸侯國,來到奧地利帝國邊境。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出於顯而易見的理由加入戰局,不過六星期後,整件事就結束了。對普魯士人而言,一場仗就已經足夠。戰場位於布拉格以東約六十五英里外的薩多瓦(Sadowa,德國人和奧地利人稱這裡為柯尼希格雷茨),它是歐洲戰場上有史以來軍隊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約有三十多萬人參戰,同時也是第一次大規模使用鐵路與無線電的戰役。
首次在戰爭中使用汽車載運步兵
德軍即將抵達巴黎,法國人確實很緊張,但他們還是有優勢。馬恩河是歷史上唯一一場三千名戰士乘坐計程車抵達戰場的戰役。九月七日傍晚,約瑟夫.加利埃尼(Joseph Gallieni)將軍召集六百輛巴黎計程車到傷兵院,將士兵載到前線。每輛計程車載五個人,四個在後座,一個在駕駛座旁邊。車子只開車尾燈,司機受命跟著前車。他們遵守巴黎市交通規則,跳表計費,由國庫支付這筆共七萬零十二法郎車資──為了現在已經成為一則傳奇的故事,以及首次在戰爭中使用汽車載運步兵,這筆費用不算什麼。
首次(由德軍)使用毒氣
直到一九一八年初,雙方都沒有增加或損失領土。當然,其中還是有些具里程碑意義的戰役。例如一九一五年四月和五月的第二次伊普爾戰役(Battle of Ypres),是首次(由德軍)使用毒氣的戰役。毒氣彈直接丟向一支法國部隊,其中大多是來自殖民地的部隊。
本書中,第一次使用坦克的英國也有出現,不過那個相對有名,Blog主就沒貼了。坐計程車上戰場真的好傳奇,不愧是熱愛汽車的法國。
再剩下的,就是跟二戰相關的部分,Blog主相對了解比較多的部分。本書並沒有詳述法國在戰爭初期快速崩潰的原因,而是維持一貫的風格,大略的涵蓋所有事件。本書淺顯易懂的交代了法軍崩潰後,貝當將軍成立維琪政府,以及英美登陸北非如何說服法軍不要攻擊盟軍的經過,還有戴高樂在英國的作為,跟邱吉爾等各國元帥的摩擦。之前Blog主看的二戰書主要著重於戰場上的戰略及移動,本書的不同視角也非常有趣。
總結&雜談
雖說一開始是為了瞭解法國大革命而看這本書的,但也有不少意外的收穫,像聖殿騎士團在中世紀放貸,各個國王的軼聞軼事,很多戰爭中的「第一次」,以及一戰跟二戰相關聯的部分,甚至法國的著名觀光景點也有出現在本書,現在還能參觀的景點,作者還會特別講。其實像Blog主不熟日本歷史,所以去很多觀光地就算讀了現場的解說,也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本書拿來做法國旅遊前的讀物也不錯。
另外,連續看了歷代各種戰爭,真的覺得自己生在這個世代算好的。也同時對自己一些生活的小毛病釋懷,最近膝蓋剛好,手腕又開始痛,日常運動受影響蠻不爽的,剛好本書裡面也有指揮官,國王跟自己有同樣毛病,但環境更差或結局很慘的,再回來想想自己已經過很好了,心情也放鬆很多。最後,要說本書的缺點,就是內文裡面都沒有地圖,整本只有序言後面附三張地圖,內文講軍隊的移動時,國家的位置也要特別找,很多情況也都跟目前的國界不一樣。
話說,Blog主看本書的時候才偶然想起刺客教條,翻了Uplay的遊戲庫才發現剛好有法國大革命的那一代,最近一邊處理本書的筆記一邊慢慢玩,也許未來會上來分享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