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近況更新:2024年末回國 整理老家物品&回憶過去

前言

時隔兩年,Blog主在2024年12月回台,是自從來日本工作後,滯留最長的一次,待了三個禮拜,到2025年1月1號才返日。這次跟家人還有兄弟們出門,見了很多朋友跟同學,還回了一趟高中,見了上次沒能見到的老師,順便又吃了高中後門的便當,也參加馬章的婚禮。隨著老家未來規劃重建,這次回去收拾老家的東西,有很多意外收穫跟新體悟。

旅遊

這次回去除了吃喝之外,也花了五天時間,去南部一趟,順序為:台南⇒嘉義⇒阿里山⇒高雄⇒台中,其中台南一天是跟老媽以及住當地的親戚過,嘉義跟阿里山則是與兄弟們湊兩天兩夜自駕遊,雖然我有日本駕照了,不過這次還是靠兄弟開車(笑)。


山豬肉香腸,讚!

說到阿里山,Blog主一直沒啥印象,這次挑景點時,想說都沒去過這邊(雖然之後整理老家時發現小時候去的照片),問了大家,發現很多人也沒去過,便決定去阿里山。阿里山上的餐廳,小火車,散步路線,奮起湖的雲海都好讚。在園區內,我們從阿里山站搭到神木站,再往上爬,經過一個賣各式小吃的休息站,再爬到沼平站,最後搭下來阿里山站。山上有點以前去烏來玩的感覺,也吃了念念不忘的山豬肉香腸,真的不錯。


小杜意麵

而Blog主自己玩的部分,其實大多都在吃(笑),吃了台南念念不忘的五妃廟杏仁豆腐冰,也有光顧上次回台吃的小杜意麵,以及最後一天去台中,吃以前老爸常常帶我們吃的台中肉圓,其他去的餐廳則是看Google map有啥評分高的就去。吃東西之餘,在台南還去了不知道小時候有沒有去過的赤崁樓,可惜荷蘭建築原始路口施工中,這地方蠻可惜的,很多外國觀光客,但文字說明卻大多只有中文。

聚餐

這次回去以為三個禮拜很長,應該所有想見的人都能見,其實並不然。儘管如此,也見了不少親朋好友。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是,老同學也好,親戚也好,聚餐時才發現來的人們,互相也是很久沒見。有些人平常沒特別理由不會約,但正是Blog主平常在國外,難得想約,順便湊一團,不僅是Blog主本人,大家也能互相敘舊,交換未來的想法,這種意外收穫很讚。

整理老家物品&回憶過去

老家陽台後面的房間,這張照片已經是清了一半東西到頂樓後的樣子

國小讀到爛掉的汽車雜誌,還有套書套



前言也有稍微提到的,從Blog主來日本工作前就一直在討論的老家重建,最近終於比較有希望了,也因此Blog主這次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幫忙收拾老家堆積如山的物品,把要留的帶回日本,不想留的就隨建築一起毀了。這次也挖掘了很多Blog主小時候的玩具,畢業紀念冊,老照片,國中到大學的紀念品,甚至連高中考卷都有留著...不少東西都積滿了回憶,讓人想起很多往事。

老爸

內文敘述的E-Type模型車,最初應該封面有些中文貼紙,不過脫落了




老怕在法國的Peugeot紀念品店買的小汽車

老爸在很貧困的環境長大,也因此非常節儉,不怎麼常買玩具類的東西給我。有年老爸因為工作調度的關係,被轉去台中好幾年。當時Blog主大概小學低年級左右,第一個周末跟老爸下去台中,以為只是去玩的,星期天要回台北時,在台中轉運站(現在已經拆除)搭上車時才發現爸爸沒有要一起回去,直接當場大哭,老爸這時下去旁邊的全家買了一個Jaguar E-type的模型車給我,算是少數爸爸給的玩具。這次也在一堆箱子裡,找到了這個常出現記憶裡的模型車。小時候連盒子都好好保存著,旁邊有本介紹車輛歷史的文章跟照片,當時看不懂還是一直看。Blog主這段執筆的當下,少見的哭了好幾次。事後再跟我媽談起這天的事時,我媽說我當天晚上還在電話中跟我爸說「爸爸我好想你」,我爸聽了好感動馬上說「爸爸馬上就回去!」,算是另一個暖心的關聯故事。除了E-type的模型車,老爸去歐洲出差時,在法國的Peugeot紀念品店買的幾輛小汽車,這次也安全的拿來日本。

除了小汽車,也有些老爸自己的遺物,Blog主拿了幾個家人沒打算留的帶回日本做紀念。其中一個是一組去馬來西亞時買的錫製品,裡面有個茶葉罐,上面是馬來西亞的城市雕刻,真的漂亮。老爸雖說節儉,不過要是能用很久的好東西,是願意出大錢買的,而且有時對挑東西是很執著的。

Blog主小時候住的家(也是這次回去清理的家),從小每天刷牙就一直是在廚房刷,而不是浴室,小時候很納悶,可能當時媽媽也解釋過了,剛好今年過年老媽又講了一次。是我爸在剛買房子時,浴室裝修的時候,特別請木工訂製洗手台本體,還特別挑好的大理石做檯面,因為不是假的大理石,還要特別切割。結果做完後怕木頭潮濕爛掉(Blog主小時候在浴室玩水潑到木頭也會被罵,雖然沒被罵很重),所以我媽就索性直接在廚房刷牙了,後來也沒人在浴室刷,浴室的洗手台少用到難得用的時候,水龍頭出來的水都有一點味道。

雖說上述例子,說到底就不該在容易潮濕的地方用木頭,但Blog主的重點是那個挑東西的執著,之後老爸買的房子則是在浴室以外的地方都用滿了實木的柚木家具,到現在還在用,那個就真的很棒。還記得以前老爸為了省錢,夏天都不太開冷氣,而且都會在床上鋪竹蓆,老爸為了買最傳統的竹蓆,一根一根削下來的竹子串起來的那種,還騎車去深山的工廠載回家。

其實Blog主現在是能跟當時老爸的執著共感的,隨著年紀越大,越來越發現自己的行為跟想法,有與老爸相似的跡象。很奇妙的是Blog主經過國中叛逆期後,高中就與老爸永別了,小學時不可能談論什麼國家大事,兩性相處,人生觀等東西,最多就只是多運動這點吧,國小很常周末跟爸爸去國小操場跑步,去河濱公園騎腳踏車,可是上國中之後就沒運動了(直到出社會之後又變成運動信者)。很奇妙的,儘管Blog主自認為現在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出社會接收知識,包含書中古老的經驗以及新的科學實驗,才構成的。但在與老媽分享想法時,很常被說跟老爸一模一樣。我想小時候的淺移默化可能有,但性格導致選擇知識,進而發展到類似的價值觀,也是有可能的。

老媽

有些盒子比較新的,可能是小學高年級自己跑去便利商店買的
最舊的一批才是跟老媽去太平洋百貨買的


去香港旅遊時,老媽買的法拉利遙控車組


跟著老爸的,是結婚初期也吃了很多苦的老媽,雖然在我小時候,家裡已經富裕非常多,但老爸節儉的習慣仍留著,所以多的錢都拿去儲蓄跟投資了,家裡沒太多錢留給老媽。但老媽還是會買トミカ小汽車,小學時會跟媽去太平洋百貨雙和店,挑十台トミカ,因為買十台有優惠,買回來第一天還可以玩一下,之後就會被收起來,一週都表現好才能拿一台,因為小時候調皮,拿的速度都很慢(笑),所以每一台都很珍貴,當時外盒連裡面的保護套都會保存好,拿出來玩完後再包回去。還有一盒法拉利的tomica遙控車,則是去香港旅遊時媽買的。

老媽出社會大部分的工作都在補習班,最開始跟大舅與大舅媽合開補習班,後來老媽自己接手,補習班不算賺很多,老媽也把所有賺來的錢都貼補家用了。因為老爸太節儉,所以小數目的開銷都要老媽補上。Blog主也因此,從小的下課時光都在補習班度過,當時不懂事,很怨老媽,因為其他小孩寫完功課就可以走,而我不管怎樣都要最後一個,跟媽媽一起關門才能回家,回家時間也晚了,特別是那天有不想寫作業的小朋友時,就會拖很久。總之,不能像其他小孩那樣,有那麼多時間在家玩耍,而且回家時間都要靠運氣。當時應該也對老媽抱怨過,想起來也是蠻慚愧,好在是,現在還能用其他方式彌補。

這次回去除了翻出玩具跟紀念品類,還有照片跟膠捲底片,大多是小時候的照片,這些也都帶回日本數位化,估計要花好段時間整理掃描,未來有機會再上來分享整理心得。說到掃照片,這裡有另外一件事想講。自從Blog主來日本工作後,在COVID爆發前,2019年老媽做過一次腦部大手術,身體狀況變有點差,腦部凹了一小塊,這幾年老媽非常努力運動,身體回復很快,雖然偶爾還是會因為一些小病痛喪氣,但還是很有元氣,平常Blog主都會一周講幾次電話。

在Blog主心中,媽媽總是差不多樣子,直到最近不斷掃照片跟底片,農曆過年時,媽媽來日本,突然覺得媽媽突然變好蒼老。頓時想起CLANNAD,智也經歷人情世故後,回去一見到爸爸,突然把蒼老的爸爸的臉重疊兒時的爸爸。Blog主高中時,看到這裡是想起過世的父親,現在則是看到老媽想起那幕場景,心裡非常心酸,時間真的一瞬間就過了。

Blog主小時候不算很聽話的小孩(但也沒非常叛逆就是),媽媽年紀大,40歲才生我,在國小階段我媽總是會跟我講,她有高血壓,要是我惹她生氣,隨時可能會倒,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當下非常緊張,努力乖了一陣子,不過身性調皮,還是會讓我媽不高興被打。這樣過了20幾年,沒想到中途是爸爸先走了,事情總是跟預想的不一樣。

精挑細選這件事

話又說回來,Blog主在日本的家不大,從老家要帶東西過來,Blog主只能精挑細選,目前帶來最重要的東西,包含上述爸媽送的汽車模型,一點點自己買的模型,照片底片,國中時媽送的PSP,還有幾片比較經典的遊戲片,エロゲー掛軸。

這次「精挑細選」後帶來的幾片遊戲

關於精挑細選這件事,也蠻有意思的,之前Blog主搬一次家的時候就體驗到搬家的勞累,東西太多的壞處,但因為東西都屬於這四年多買的,還算近期。這次回去面對的東西都是五年前以上買的,很多經過時間後就不太想留了,覺得搬來放的成本太高。經過這次的各種抉擇,現在Blog主也開始在買新東西時,套用這次丟東西的規則,如果覺得十年後搬家會丟掉,那一開始就不必買了,從買東西開始精簡(但譬如像遊戲經不經典這種,就很難事前判斷啦...)。

關於現在

講了好多過去,Blog主想在最後講講目前的想法及規劃。最近Blog主正花時間整理所有老相片跟底片,還有去年出遊的影片。保存舊的故事很重要,但同時也要創造新的故事,參考爸媽的經歷,現今世界的動盪,Blog主覺得有必要繼續多體驗新的世界,何謂新的世界?所有Blog主未知的領域,未實際體驗的事物,譬如去年(2024年)考駕照,買第一輛車,實際去了賽道,看了幾本未知領域的書,了解未知的金融世界,還有跟兄弟去泰國開了新眼界,所有這些事情Blog主想持續做下去。世間無常,剛好執筆本文的前幾天,Blog主也遇到蠻受打擊的事情,無奈與悲傷的同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前進。

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人生第一輛車:GR86入手一個月 & GAZOO Racing Driving experience 富士スピードウェイ

前言

GR86入手實際開了一個多月,本來想單純寫一篇入手一個月的使用心得的,不過11月參加了TGRD的活動,就合在一起寫了,剛好也能補足日常駕駛之外的體驗談。

GR86入手一個月

自從拿到駕照後,入手GR86之前,Blog主租了大概兩個月其他的車,主要是用在出遊,日常購物,看車以及下班時刻的移動,另外也有去經銷商試乘過。這中間有開過Toyota普通版的Yaris(AT/MT都有),Roomy,Corolla Touring,日產的e power版Note,然後才購入了GR86,關於購入前的過程跟思路可以參考前篇

老實說,要論日常方便的話,個人覺得Corolla Touring應該是最方便的,置物空間大,後座也很富裕,不管購物還是出遊都很足夠。不過上一篇文章裡,Blog主已經討論過實用需求等要件,簡單來說,只追求日常實用的話去租車就好,這篇本篇主軸則是從Blog主的視角,闡述重視駕駛樂趣的GR86的日常體驗。

上下車/視野

GR86上下車很辛苦,特別是左右兩邊開門空間只有一點時,上車要左腳一口氣先踏進車內,進車時注意下巴不會撞到車窗,還要小心手不要推到車門,不然會撞到旁邊的車,最後收左腿進來時,也要膝蓋抬到最高,不然也會踢到車門,不僅車門內留傷痕,外面還會撞到其他車,下車時,則是要屁股盡量移到左邊,一邊注意右腿有沒有撞到方向盤下方,還有車門,一邊把右腳踏出去,才能下車。上下車麻煩這點,以前在試駕的時候其實沒發現,因為通常試駕的地方(經銷商)都頗寬敞的。

Blog主不小心刮到的前輪近照,超痛

上下車困難是因為座位空間是矮又長的,自然上車後的視野也是低的,開車時看不太到前方正下面的情況,引擎蓋也只能看到一點,這讓剛考到駕照的Blog主很難抓前方空間,一開始也不小心右邊的輪框刮傷。跑車矮除了空力方面的考慮外,Blog主參加後面介紹的TGRD的活動才知道,跑車座位低有助於看遠處,而在賽車場上通常不需要看很近的行人之類,看遠處的彎道Apex比較有益。

手排

這點不只限於GR86,所有純手牌都一樣,平常開車也要一直換檔。Blog主一開始比較少換檔,市區50~60公里很常只用3檔,最近才比較能體會換檔的樂趣,以及認知練習的必要,會比較勤的在市區換檔。但習慣升檔是一回事,降檔又是另外一回事,像降檔補油這個還在慢慢練習,現在不補油,降檔還是覺得不夠順,每次要同時剎車又同時換檔,手腳還是會趕不上腦袋的判斷。

Blog主一開始還有特別去買這個磁鐵貼後面(笑)

手排的另一個麻煩的就是上坡起步,只要稍微的斜的路面,手排放開剎車就開始往後滑。特別是Blog主一開始不太會從後照鏡判斷後車的距離,總感覺後車很近,所以只要上坡的時候就很緊張,一開始還好幾次怕熄火不小心重踩油門,車內發出臭味好一陣子,查了一下是半クラ(剛接上離合器)的狀態轉速太高就會燒離合器,那個味道就是燒起來的味道。當然每次都拉手剎車就沒事,不過Blog主就是不想每次都靠手剎車,大概花了兩三天一直在家附近沒人的坡道練習十幾次,之後在路上再實戰幾次之後就能夠正常上坡起步了,當然...偶爾不專心的話還是會熄火一次(笑)。

Blog主覺得剛開始練上坡起步可以說也是鍛鍊心智,當你心情緊張時,腳的操作就會不夠仔細,越緊張越容易離合器操作不精細,一下子左腳放太快熄火。只能穩住心情,放鬆但專心的去執行腳的操作,暫時封住之前起步失敗往後滑的恐懼感。不過,當然現在已經頗習慣上坡起步了,沒有以前的緊張,加上GR86其實有自動剎車補助(雖說離合器只要稍微接上了就會取消),只要不太緊張是能正常上去的。

最後,關於手排,個人覺得YT上有織戸学車手的「織戸 学 普段からできるシフトテクニック上達法」,這部非常值得參考,受益良多。

置物

說到日常使用,其中一個就是置物吧,GR86本身跟前代一樣,後座的椅背倒下來時,可以放入四顆輪胎,置物空間以雙門跑車來說應該沒話講,Blog主現在就算去買一整個禮拜的食材時,也用不到後座的空間,出遊過夜時也還不需要(不過兩個大行李箱時就需要了)。基本上如果是兩人生活,這台車的置物空間很足夠了。

油耗

油耗方面,如果連假出遊這種狂塞車的時候,油耗大概只有6左右(但也有可能是當時Blog主還在適應車子中),上高速公路大概有12左右,Blog主目前日常使用,沒什麼塞車時,是8~9左右。相比油電車應該是很差的數字,不過輕量跑車來說應該還算可以?以Blog主的收入,確實每次加油會有點痛,而且GR86用的還是ハイオク,比一般汽油又貴。

聲音

GR86的スバル產水平對臥引擎,有些人說聲音好聽,但老實說Blog主平常都沒特別感覺,只有去賽道的時候,引擎拉到7000轉左右才真的有感,不然平常就算走高速公路也不太會拉到那麼高,而且Blog主也不喜歡在街上大聲,最多到4000轉。話說,有了實車體驗,再去開遊戲裡的GR86,會發現遊戲中有點誇大了(但確實是同個聲音,只是變大聲,我猜跟收音的麥克風距離也有關)。

剎車

還有剎車,Blog主會花比較多時間找車,一個原因就是要原廠選配的Brembo剎車,在平常市區跑的時候,這剎車是浪費了,而Blog主目前也沒在賽道上試過GR86一般的剎車,所以也不清楚差異,但據車手說,Brembo的剎車主要是賽道上連續踩久了也不會無力。

其實最讓Blog主驚訝的是,Brembo剎車會特別吵這件事,也是遊戲中,甚至動畫中很少再現的。平常碟盤只要下雨天就會生鏽,生鏽時剛開一兩個小時剎車都會很大聲,直到鏽的部分被刮掉。最近日本也進入冬天,特別到傍晚以後氣溫下降,剎車到一定的低速區間後,就會有「キーキー」的聲音,有時會超級大聲。

Blog主一開始還很緊張,想說是不是自己用壞剎車了,但打給原廠的工廠,對方問了詳細情況,最後知道是Brembo剎車之後,就說這沒問題,一定會吵的。Blog主還是不放心,再查了一下Google,還跳出好多相關資訊,Youtube還有人錄下Brembo的剎車聲,幾乎跟Blog主聽的一樣,這才比較放心。

外觀


GR86也許日常使用有些不方便,不過讓Blog主最滿意的就是外觀了,每次停車完下車回頭,總是會忍不住多看幾眼,看一看忍不住再拿手機出來照兩張,要去開車時也是老毛病發作,就這樣手機堆了一堆照片。Blog主出去玩的時候,偶爾也會看到路人照相(有次還是去上廁所,放車上的DJI忘記關錄影,事後才發現的),或著小朋友看到很興奮,這些是買車前沒想到的,畢竟GR86路上也不算稀有。

多走路

這個可能有點偏題,其實買車前,平常為了搭電車走路距離也蠻長的,去搭電車要走一段,下車之後還要再走一段,回程再一次。除了搭電車,只要走路30~40分能到的地方,Blog主甚至不搭車直接走了。雖說Blog主目前不會沒事就開車,有時還會算距離跟停車費再決定要不要開,不過還是隨時提醒自己多走路,不僅省錢也健康。

GAZOO Racing Driving experience / 富士スピードウェイ

TOYOTA GAZOO Racing Driving experience,官方簡稱TGRD。TGRD在日本各地賽車場辦活動,教導駕駛技巧。雖說是GR主辦的活動,但參加的車子不限GR車系,更不限Toyota,只要不是小卡車還是廂型車就好。Blog主參加的那場有兩台Swift Sport,還有一台Sedan的Crown(看起來好豪華),甚至有一台Fit RS,不過除此之外幾乎都是GR車系的車。就自己算沒有車,也能事前預約TGRD的專用租車,有GR Supra,GR Yaris,甚至是日本少見的GR Corolla。



TGRD裡面又分Basic跟Advance,分別是不同教練,不同行程,Blog主選的是Basic,上圖是Basic當天的行程表。Basic的課程裡面,意外的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只有兩三位是年輕人,甚至有一位應該是爸爸跟著來的,我猜年輕人應該比較難專門空出時間,在平日來富士山這邊參加活動吧。而參加的中年人有種,正是因為年輕時忙著工作,到中年才想來體驗一下賽道的氛圍(實際上,Blog主聽其中一位大叔講,也是第一次來賽道的樣子)。至於Basic的三位教練都是現役職業車手,每位教學都超級親切,非常溫柔,但同時給的建議也很精確。




Basic早上的室內課完之後就是實戰,從最基礎的座椅調整,視線調整開始,教導日常與賽道座位設定的差異,體驗輪胎在不同情況下轉向的變化,到剎車位以及入彎選Line。下午主要是結合早上的技巧跑圈,四個學員一組配一個教練,教練車在前面配合後面學員的速度跑圈,每一圈輪流四個學員的位置(所以每位都有機會直接跟在教練後面),可以在後面學教練的剎車位還有Line。

個人覺得要是平常有在玩擬真遊戲的人,應該選Line不困難,困難的是把遊戲畫面轉成實際的速度感。特別是下午的跑圈,比起上午又是更新奇的體驗,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車可以跑這樣的速度過彎,還有加速,要不是前面有教練帶,自己真的不敢加速到同個程度,實車跟遊戲(或著車手的影片)的感覺真的差十萬八千里,就算自己跑也只發揮車子的一點性能,體感仍然太驚艷了,對自己的車有了新的認知。

除了速度感之外,這次最大收穫應該是荷重移動,這是玩遊戲一直沒注意也比較難體感的東西,課程會請你身體完全貼緊座位,感受前後輪胎的負重,思考跟體驗其帶來的摩擦力改變,譬如加速時重心往後,連帶著後輪接觸面積的變化,跟轉向過度,或著轉向不足時,前輪接觸面積的變化。自從參加活動後,再回去玩擬真遊戲,也會花比較多心思考慮重心的影響。



活動最後的最後,則是直接坐上教練的車,體驗他們跑這條賽道的速度感還有Line,雖然太驚人,根本沒能在上面學到太多,而且剛好Blog主前面的教練車還在玩甩尾,太吸睛(笑)。總之,TGRD真的是很棒的體驗,終於有機會試自己車子的部分性能。也是經歷了這次體驗,Blog平時才更勤的換檔,現在想辦法縮短換檔的時間,同時也想把換檔變成肌肉記憶。

總結

本篇主要介紹了GR86購入後,日常的心得以及賽道的心得,不管是哪一邊Blog主的經驗都很少,未來應該會有更多體驗及收穫。車子入手到現在,儘管有辛苦的地方,但Blog主仍非常滿意,也慶幸自己當初沒妥協,去選其他沒那麼喜歡的車。未來應該在日常駕駛跟遊戲內的賽道攻略多花點心思,下次去賽道時能發揮更多車子的能力,到時有機會再上來跟各位分享。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人生第一輛車:事前篇

前言

自從Blog主今年(2024年)八月拿到駕照後,就不斷在市面上找車子,同時也租了附近的各種車當練習,直到十月終於買到中意的車子。目前開了一個月,想說可以上來分享一下心得,跟買房子的心得一樣,預計會分兩篇寫,本文是事前篇,之後應該會寫一篇購入一個月心得。

日本新家:事前篇

日本新家:內裝選購篇

買車的必要性

說到底,生活在日本的首都圈,有必要買車嗎?Blog主覺得如果生活在23區內,完全沒必要,如果是23區之外,取決於離與車站的距離,也許有必要。至於Blog主去年搬來埼玉後,由於車站只距離走路十分內,附近也有公車站牌,徒步圈內有四五間超市,交通跟購物都方便。以日常生活跟通勤的視角來說,完全沒必要買車。至於在關東旅遊,大部分的景點也能搭電車到,真的需要用車出遊的話,現在Car Share很方便,Blog主家附近徒步圈就有五六個取車點。

還記得Blog主剛來日本時,由於同事有買車,當時一起出去玩了一兩年,Blog主也發現,就算買了車,也去不了很遠的地方,大多在關東周邊晃而已。而當真的想去很遠的縣市,連續開兩天車過去,再連續開兩天車回來其實很不實際。還不如搭新幹線或飛機去目的地租車,速度快,不怕高速公路塞車,而且去程回程還可以休息睡覺。

也因此,Blog主同事的情況,買車之後開了一兩年,使用率大幅下降,因為不知道去哪裡,關東附近的景點幾乎都去過了,日常通勤也用不到車,這時候白白養車的時間就會拉長,車子放著沒用錢還是繼續噴。

Blog主自己算下來,買自己車的總花費,包含車輛本體每年的價值折損,稅金,車檢分攤後的費用,停車位費用,油錢,汽車維護,任意保險,JAF會員費加一加,如果每個月只用不到4~5天車,整年算下來租車比較划算,而且如果不通勤,也不會每個禮拜都開車出去玩,租車的彈性更高,不會有閒置問題,也可以一直開較新的車。

金錢無法衡量的體驗

延續上面的話題,既然不管去近的地方,還是去遠的地方都是租車好,或著直接搭交通工具,那買車有什麼意義呢?拿計算機再怎麼算,都是租車或著搭大眾交通工具划算。Blog主覺得買車的價值在於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地方,就像觀光的實用價值很低,但買的是遊玩體驗。把以上所說的實用需求放在次要,把人生體驗放在主要目的,買車才有意義,Blog主是這麼看的。

Blog主從小就很喜歡車,小時候沒電腦玩就一直畫車,上國中開始玩很多賽車遊戲,來日本也買了自己的方向盤套組繼續玩,對我來說買自己喜歡的跑車是人生夢想之一,但以前考慮到生活的現實面,一直沒去實現。自從去年搬來埼玉,租車位的成本降低很多,加上金錢上比較有餘力可以養車,考到駕照後,Blog主覺得是時候來圓個夢了。

現金還是貸款

雖說是圓夢,但既然要在市場買車,還是得回到現實的部分,第一個是錢,先決定有多少預算才有辦法選車。錢的來源大概分成現金跟貸款。雖說日本的利率一直很低,但日本的汽車貸款仍然利率很高,一般車行介紹的貸款大約都是5%以上,如果自己拿現金去外面投資沒辦法5%以上,那還是付現好。另外,銀行的マイカーローン貸款利息比較低,最低有1~2%的,但條件據說嚴格很多,這邊Blog主沒有實際申請事前審查過,如果考慮借錢的話不妨去試試看,如果真的有2%左右算便宜的了。

因為Blog主原本就有房貸,不想再增加每個月的額外負擔,所以決定把現金拿出來買。原本想買100多萬的車就好,後來發現不拿個200萬沒有狀態好,又是自己想要的中古車,結果發現既然都拿200多萬了不如買接近新車的中古車,這樣一直上升預算,最後找的是300萬接近400萬的車,這個過程下面會接續講。

選車

老車還是新(款式的)車

再一個現實的部分,雖說Blog主從小就抱著EVO夢,到現在也還是很憧憬,但拿Blog主最愛的EVO九代來說,也是超過15年的老車了,考慮到對EVO實車的了解不多,很難在現場從車況判斷一輛車的標價是否合理,而且很怕陷入維修的黑洞。剛接觸的第一輛車還是想多點時間在駕駛上,而不是維修上。儘管看車時也看了幾輛EVO以及其他經典老車,但最終還是決定跳過老車。也許未來有夠多知識,也有夠多本錢砸在維修整理上時,再讓我圓一個EVO夢吧。

另外,決定買新車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輔助功能,譬如倒車雷達,或著先進安全裝備,考慮到Blog主剛上路,避免買來的車擦撞,還是想要有這些功能。最後,日本超過13年的車,稅金會變貴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一開始還是想節省一些固定開銷。

手排還是自排

再來是變速箱類型,以前Blog主玩遊戲其實都用自排,買方向盤後玩DiRT的拉力,GT7的Grip跑賽道,Forza裡玩Drift,全部都是用自排。直到考駕照時,想到要是這時再考自排駕照,會失去很多體驗的機會,才選了手排。而考完出來,想到這時再買自排的車,久了還是忘了手排怎麼開,不就沒意義了?所以,第一輛車決定買手排車,以後第二輛可以為了方便再買自排沒關係。

新車選擇其實很少

在平價(500萬以內)的新車裡,手牌跑車的選擇少之又少,目前日本國產車裡,新車販售中的只有スズキ220萬的スイフトスポーツ,マツダ300萬的ロードスター(海外叫MX-5),トヨタ300萬的GR86(スバルBRZ)、450萬的GRヤリス可以選。Blog主自己的標準,就算車子是樂趣導向為主,但起碼也要能塞的下兩個人的大行李箱,所以很可惜的ロードスター就被排除了,スイフトスポーツ價格超級誘人,也很實用,但外觀以及FF的設計總是有點抗拒,GRヤリス則是外觀沒很喜歡。

最後剩的選擇是2021年下半開始販售的GR86,還記得Blog主在2022的Tokyo Auto Salon看到各家改裝廠第一批的GR86 Demo Car就好中意,而且光是原廠的車頭跟車尾都比前代86更吸引我,之後Assetto Corsa有GR86的Mod的時候,Blog主超愛開。不過,GR86直到2023年末發售的C型為止,手排是沒有先進安全裝備的(自排有),所以這大大限制了Blog主在2024年找車的難度,因為市面上流通的C型二手車還很少,這邊下面會再接續講。

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其實Blog主這中間也考慮過其他選擇,譬如租GR86。其實トヨタレンタカー可以租,不過取車的地方遠,有限制手排駕照取得超過3年,而且租來的GR86不能上賽道,所以Blog主還是放棄用租的了,不然計算下來用租的還是划算。另外,初期型的86其實200萬以內可以買的到,不過通常是2012年的款式,在日本已經要漲稅金,車齡也進入比較需要維修的階段了,也沒有Blog主想要的倒車雷達。而且狀態比較好,比較新的86也要250萬左右,最後Blog主還是再加100萬選GR86去了。

買車的管道

考慮完錢的問題,選車的問題,接下來是去哪裡買了,在日本跟商家買的情況,主要有經銷商(可以買新車或原廠認證中古車),二手車行,拍賣代理。這三個地方其實各有優缺點,價格高低也有點難講。

經銷商(ディーラー)

日本一些汽車大廠旗下會有很多經銷商,就算是同輛車,不同區域的經銷商,不同分店,賣新車的折扣可以差10~30萬都有,整體來說在經銷商買車保障比較好,買新車跟中古車都能享有一定的保固,只是買新車的話要承受新車落地時,最大幅度的價值折損。

二手車行

跟台灣一樣,其實二手車行的水也很深,其中不泛各種欺騙的行為,前陣子ビッグモーター被爆一連串黑心行為就能略知一二。如果想要買3年以上的中古車時,建議找認識的親友推薦的車行,或著上Youtube多看一些相關影片,增加知識後再去店家會比較安全。至於Blog主想買的是接近新車的GR86,里程數也很低,可以拿回原廠繼承保固的,所以比較不擔心被二手車行騙。但二手車行有時賣新古車(接近新品的中古車),特別像GR86這種新車要等3~5個月的情況,價錢比新車還高的情況也有。

拍賣代理(オークション代行)

拍賣代理則是幫你在日本的拍賣場,譬如最大的就是USS在全國的會場,這裡的價格波動就更大,而且不一定每場都有想要的車,就算有時出現完全符合的車型,年式,等級,顏色,但今天標的價格過高,反而高於市價的情況也有,這時候還不如去二手車行買,而且買之前還能親自看實車(拍賣會場只有業者能進去確認車輛),當然幸運時,也有可能在拍賣場便宜入手,而且車況又好。

拍賣代理蠻多眉角的,很多二手車行都有拍賣代理的服務,因為他們的車源很多也是從拍賣場標來的(這可能是日本特有的情況)。你跟他講需求條件,他幫你買,但就像上述的例子,可能長時間拍賣場都沒有出現完全符合條件的車輛,車行也不願意幫一位客人花太多時間找,也有可能出現了,但今天運氣不好,結標價格太高,給你買貴了,還要你吞。

所以Blog主找的是自由度更高的,網路型的拍賣代理,讓你自己看拍賣會的所有拍賣車款,有出現興趣的車,他再給你所謂的「出品票」,裡面記載著拍賣會場的專業人員檢驗車子的詳細,從車輛總評分到車身刮痕位置,大小,底盤那裡有生鏽,車內那裡有擦痕,都有記載,有點像中古車行的第三方認證制度,只不過是拍賣會場的版本(所以,檢查的水準也取決於拍賣會場,這個要注意)。當你找到喜歡的車時,你可以請他下標,金額絕對不會超過你定的金額,而且你可以自己挑到滿意的車出來為止,那怕是你看了一年,算是改善了二手車行的拍賣代理的缺點。

最後的結果

下標完之後,從拍賣場運到家旁邊,準備簽收時的照片

Blog主其實以上三種都有打招呼過,因為Blog主想要的是GR86 RZ C型以後,選配紅色烤漆,以及Brembo剎車,這在當時(2024年8~10月)全國的二手車行裡都沒有,USS也是看了一個多月,正準備要放棄中古車,隔天準備簽約買新車時,奇蹟的在USS東京場出現完全符合Blog主條件的GR86,而且還被流標,出現即決価格,當下就直接請代標的買下來了。

以上是Blog主從決定買車,到選車,最後實際買到車的事前篇,還蠻幸運能在今年內買到,如果當時差一天去買新車的話,估計要等快半年,而且也會貴40~50萬左右(雖然車也會從C型變成D型就是)。Blog主目前開了一個月左右,中間跑去群馬的赤城山還有榛名山看楓葉,執筆的前幾天還去了一趟富士山附近參加活動,之後再上來分享購入後的心得,我們下次見。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總體經濟

前言

還記得Blog主以前在看房地產相關的書時,第一次注意到銀行貸款利率跟房市,以及與通膨或緊縮的關係,而直到去年開始慢慢投資,也吸收一些經濟相關的知識後,最近想來看一本經濟學專門的書。這次挑了一本看起來視野比較宏觀,也好上手的書,中文名為《零基礎也不怕,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總體經濟篇》。這其實是一組套書,有總體經濟以及個體經濟,Blog主先看了總體經濟,也是本篇的重點。

總體經濟篇如其名,視角是經濟的整體觀點,主要討論經濟成長、失業、通貨膨脹、國際貿易、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等議題。內容幾乎都是新聞會看到,投資也會看到,很常被討論的議題,作者把這些問題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解說,以前Blog主許多懵懂的事情變清楚了。本文則整理了一些個人覺得有趣的片段。

貿易餘額

要了解經常帳餘額的分別,你可以這樣想:在貿易餘額中,造成順差代表金錢流入該國,而逆差代表金錢流出該國。當流出金額等於流入的錢時,經常帳餘額(也就是貿易餘額)等於零。

出現貿易逆差之時,金錢從該國流出而進入其他國家;美國最近四十年幾乎都是如此。但錢跑到哪了?它們確實沒有回頭來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沒有付給在外國公司的美國投資人、也沒有用單邊移轉的形式匯回。如果發生上述任何一項,經常帳就不會出現貿易逆差。

有一個重點要牢記,當美國以美元支付進口商品時,像日本這樣的生產者不想要拿美元,它要的是日圓。因為日本供應商需要日圓來支付在日本生產的工資和採購費用。因此,出口到美國後收到美元的日本公司,要在外匯市場把美元兌換成日圓。一旦日本出口商把美元兌換成日圓,這些美元跑到哪兒了?這些美元最終會投資於美國資產,也許被拿來購買股票、債券或房地產,又或許存進了銀行。然後,發行股票或債券的那家公司擴大在美國的營運,或是銀行把錢借出並在美國購買、建設或投資,依此類推。金錢流到海外,且不以商品或服務的形式回來,表示它是以金融投資的形式流回美國。

Blog主認為這本書裡,裡面就屬逆差跟順差的部分最有趣,特別是這段,逆差之後,錢的流向的解說。以貿易餘額為起點,本書延伸出「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講解政府舉債的問題,國民儲蓄問題,面對逆差(=國外資金流入)可能的問題,最後講到國家的經融危機以及其對應作法。

說到貿易餘額,以前總是會聽(特別是美國的)政治家抱怨對某國逆差太多等發言。本書作者也有提到自己的看法,「根據經濟條件,美國理論上應該會對某些國家有貿易順差,而對其他國家有貿易逆差。在經濟層面上,我們沒有理由對每一個國家爭取貿易平衡。」現在再想想,一切可能都只是外交輿論或著國內情緒操作而已。

失業與通貨膨脹

經濟學家把注意力轉移到員工和雇主之間的隱性合約(implicit contract)。對大多數員工而言,一段期間內的工資會是相當固定的,也就是說,你的薪水在公司生意差或生意好的月份是一樣多的。大部分員工偏好這種模式:如果公司生意好,他們不會被立即加薪,但如果生意差,他們也不會有立刻降薪的風險。公司也傾向不要削減工資,因為怕影響士氣,尤其是績優員工的士氣。如果公司調降工資,頂尖員工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在別的地方找到工作。因此,當經濟衰退且勞動需求下降時,公司寧可不削減工資,而是選擇停止雇用或資遣現有員工。

通膨問題的鴿派則認為,二~五%的低通膨率並非洪水猛獸。首先,它能使得工資不會僵固在均衡點上方;如果通膨率是四%,員工只加薪二%,其實就是變相減薪,但因看起來像加薪,就不會傷害士氣。溫和的通貨膨脹,優於過度補貼所造成的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會使目前所有貸款變貴,且會造成違約欠款增加,導致經濟成長停滯。最後,通膨問題的鴿派也認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一個國家的通膨率可能會從二%、三%、四%甚至五% 攀升到每年二○%或三○%。低通膨率,相形之下是容易處理的。

這兩段作者是分別節自講失業與通膨兩個主題的內容,以前Blog主沒特別想過這兩者的關係,但其實是息息相關的,這也是作者講述的論點之一。景氣不好(很多時候也是經濟緊縮時)時,企業做的是裁員或著停止雇用新員工,而比較少減薪,通貨膨脹時,社會維持著購買力與供給,就算景氣沒特別好,大家加薪幅度沒有超過通膨率,但仍能維持一定士氣。Blog主這才真的理解,為什麼多國央行都把低通膨率當作目標之一。以前Blog主總是對日本央行的做法反感,現在有些改觀了(當然日本的問題是漲薪幅度沒有跟通膨率一樣就是...)。

創造貨幣

銀行實際上是藉由承作放款的過程來創造貨幣。為了了解它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來想想你在銀行貸款中(例如購屋或購車時)得到的貨幣,發生了什麼事。首先,你把借來的錢付給某個人,他收到這筆錢,然後存到自己的銀行帳戶。第二家銀行用這筆存款做什麼事?它會把這筆錢貸放給其他人。其他人拿到貸款後,在購買東西時會付給某個人,這筆錢又會存入另一家銀行。銀行體系是放款與存款的一個網絡,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礎,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礎,依此類推。這個過程創造貨幣,因為稍早定義貨幣就是銀行帳戶裡的金額。因此,當貨幣一而再、再而三地貸放出去,社會實際上會有更多貨幣。

銀行依法必須持有一部分存款作為準備金。但是當銀行拚命放款時,由於這些放款造成購買力增加,社會將出現大量的總合需求。反之,如果經濟不景氣,銀行可能決定減少貸款,因為害怕這些放款收不回來。此時,社會的購買力和總合需求會減少。如果放款金額減少,就會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造成影響。

以前總會聽「政府一直印鈔票」這句話,不過實際上貨幣增加到底是怎樣的過程?本書有介紹央行的三個傳統工具,「法定準備金」,「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以及量化寬鬆的工具,這些工具主要都還是金錢的源頭部分,實際上錢越滾越多的部分,Blog主還是第一次完整了解。有趣的是,本書後面也有提到,政府把現金放出去時,不一定能促進流通,「推繩子」(pushing on a string)的現象,貨幣政策對緊縮經濟的效果可能比刺激經濟的效果好,就像拉繩子的時候縮緊會動,但是推的時候繩子只會彎折而不會影響繩尾。

匯率

一九九五年,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經濟研究員肯尼士.卡薩(Kenneth Kasa)發表下列看法:

如果你隨機抽樣詢問經濟學家,請他們舉出人類所面臨最困難的三個問題,答案可能會是: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二、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三、外匯市場是怎麼回事?(數字不代表優先次序)

曾經去國外旅行的人都處理過匯兌的事,但很難解釋匯率為什麼處於目前的水準、價值為何會一直改變,以及對於匯率應該做些什麼事。

雖然Blog主截的上面這段沒有什麼含金量,不過Blog主第一次看這段笑了一下。Blog主在看這本書之前也真的對匯率的波動一頭霧水。本書就長期來說,講述了匯率會趨向「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這個PPP也蠻有趣的,基本上就像計算通膨時用的「一籃子商品」,兩筆不同國的錢幣實際能購買的東西一樣時,代表他們等值。不過中期或短期來說,匯率主要受預期報酬率影響,預期報酬率與商品或服務的國際貿易無關,與財務投資有關,當投資人投資國外時,他們不只看投資報酬率,也會看現在與未來的貨幣匯率,這導致貨幣的供需在短期波動。而且投資人的期望會循環式的影響匯率,大家期待匯率變高時,則會越疊越高,直到無法支撐。

政府可能會試圖控制匯率。例如,收縮性貨幣政策可以提高利率,全球投資人為了較高的投資報酬率,會去投資該國貨幣,進而使匯率走強。相反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降低利率,使得該國貨幣不那麼吸引外國投資人,讓匯率走弱。然而,如果一國運用貨幣政策來影響匯率,它就不能同時以貨幣政策對抗通膨或失業。例如,一國遭受某種負面的經濟衝擊,導致匯率走跌。如果想讓匯率上漲,該國將需要收縮性的貨幣政策以提高利率,使匯率與貨幣變得更有吸引力;但收縮性貨幣政策卻又會衝擊國內經濟。面對這樣的選擇,多數國家會優先振興國內經濟,而非穩定匯率。

控制匯率的另一個替代方案是在外匯市場直接買賣本國貨幣。想使貨幣走強,可以在外匯市場買入該國貨幣;想使貨幣走弱,則賣出自家貨幣。但這種直接買賣的方法有其限制,當一國賣出自家貨幣時,它會拿到某個國家的外匯存底(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因此,只要該國願意持續建立外匯存底,它就可以賣出本國貨幣。而當一國買入本國貨幣時,它需要擁有某個國家的外匯存底才能購買。因此,只要該國擁有外匯存底,它就可以持續買入自家貨幣,然後在某個時間點,這些儲備會用完,讓你無法不斷買入自家貨幣。買賣本國貨幣往往只是短期辦法,並非長期政策。

所有政府在管理匯率時,會遇到兩個實務上的問題。首先,外匯市場會猜測政府動向。例如,如果外國投資人預期政府會放手讓貨幣貶值,他們就會搶先賣出該國貨幣,使得讓國貨幣立刻開始下跌;如果政府改變心意,投資人就可能再度買進,貨幣就會升值。相信政府可能採取什麼手段干預匯率,這個預期本身就會使其匯率劇烈波動。

關於匯率,除了匯率變動,還有國家介入的手段。作者的這幾段內容,就在日本近期實際發生了。日本也許是擔心提高利率會打破通膨,導致經濟緊縮,之前一直沒有提高利率。取而代之,日本正是用上述買本國貨幣的方式,但好幾次一出手只能維持一下,之後日幣又馬上下跌。最後日本終於提高利率,然後股市就馬上下跌,2024年日經跌幅破歷史紀錄,連央行也有點嚇到了。就像作者講述的,這些手段在實作上有很多問題。

總結

以上是Blog主對本書的幾個有趣的部分的分享,本書還有很多內容值得大家一讀。本書的作者立場還算中立,誠實的告訴大家各種方案的優缺點,以及難題。特別是政府的政策方面,從稅收的級距設計,到匯率的政策,多次讓Blog主很有感,現在才理解其背後的用意。剛好很多觀點都是Blog主來日本工作後,曾經感到疑惑的部分。未來Blog主把個體經濟篇也看完後,應該會再上來分享。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法蘭西全史》 心得&雜談

前言

前陣子在看大澤真幸教授寫的社會學史,裡面一個重點就是十七,十八世紀的社會科學革命,啟蒙主義之後,真理從神學中解放,並影響了十九世紀法國大革命。而法國大革命對歐洲的衝擊,誕生了社會科學。當然在那本書裡,重心放在法國大革命如何影響歐洲知識分子,並分析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新思考方式,政治體制如何變化,以及人民握有國家主權的想法,而沒有去詳述法國大革命發生的詳細。

不過仔細想想,所以法國大革命到底發生了什麼?Blog主還真的印象很淺,高中念的也都快忘光了。所以就在Google Books上面翻了幾本法國歷史,最後挑的是英國作家John Julius Norwich寫的法國史,中文譯名「法蘭西全史:從凱撒的高盧戰記到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歐陸強權法蘭西的二千年史」,中文譯名還是很長,但其實原書名確實有後面一段「France: A History: from Gaul to de Gaulle」。原文裡,作者應該是故意拿高盧(Gaul)以及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這兩個音韻很像的詞放一起做雙關。

本書作者的目的其實是面向英國的讀者,說英國學校教的法國歷史,大多只有跟英國相關的幾個戰役,還有幾位法國名人而已,而他的這本書就是為了補齊這中間的空隙。所以本書很適合業餘的人(就像Blog主),內容沒有太過深入,篇幅也不冗長,但大致上的事件都有涵蓋。

正文

老實說,法國史從高盧人開始到中世紀左右,內容頗無趣,偶爾有些事件讓人回憶起教科書,像是十字軍東征,或著後來的英法戰爭,除此之外就是一直跟鄰國結婚,發生繼承問題,加上教會問題,大大小小的打仗。也許未來相關知識更多再回來看有不同感想,但就連本書的作者都說到:「某種程度來說,這顯然是他們所處的時代所致:被戰爭與宗教左右的中世紀,坦白說並不怎麼有趣。」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2024年日本考駕照 & 雜談

前言

Blog主從小就很喜歡車,不過成人之後卻一直沒考駕照,當然理由(藉口)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如果考完駕照沒有很常開,那不如不考,這個是Blog主一直以來的想法。還在台灣的時候,家裡就一直沒車,老媽叫我在等當兵的時候去考,Blog主總覺得考完如果不開又忘了,結果變成光有駕照卻不敢開的尷尬人。

到了日本,一開始忙工作,而且住都心,沒多餘錢買車,租車位又很貴,而且交通方便也不需要車,頂多出遠門的時候,總是要拜託朋友開車。這樣又過了幾年,直到去年買新房子,搬來埼玉這邊,因為住的地方還是交通不差(離車站8分)。唯一困擾的是跟女朋友兩人一起出遠門,或著家人來日本玩的時候,還是無法自己開車。

就這樣到了今年六月左右,Blog主試著轉職,也許標準太高,總之沒很順利(有機會再來詳述這部分),最後Blog主打算先暫緩轉職的事情,先來完成一些以前想做的事。當下就選了最近變得有點痛的,考駕照這事了。就這樣,Blog主在今年(2024)6月底跑去報名駕訓班,8月初拿到駕照,應該算合宿以外速度快的,而這篇文算是紀錄這次的過程,加上一點額外雜談。

駕訓班的種類

「指定」還是「届出」

Blog主這次選駕訓班發現價格有高有低,後來才發現駕訓班有分兩種,一種是「指定」,一種是「届出」。「指定」的好處是可以在駕訓班考大部分的考試,只需要在畢業後去免許センター考完學科(筆試)就可以拿到駕照了,「届出」等於說在駕訓班學的東西做的東西都只算練習,沒有任何效力,還是要去免許センター考所有的試,包含路考。

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社会学史》

前言

大概兩三年前開始,Blog主有看一本社會學的書,日本社會學家大澤真幸教授寫的《社会学史》,Blog主為了方便看的是台譯版的,台譯版叫做《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 跟隨大澤真幸一起建立當代必備的社會學素養》,突然標題變好長。這本書Blog主第一次看到中段的部分就斷掉好一陣子沒看,直到最近又從頭開始看了一遍,意外的,很多第一次看沒懂的地方這才看懂,然後為了整理筆記&寫這篇文章,又再大略看了一遍。

這本書就如原版的書名一樣,就是社會學史,從最早在「社會學」還不是一門科學的時代開始,到法國大革命,兩次的世界大戰,進到現代。很多以前國高中社會課本出現的名字在這邊都有出現,有種「啊,原來這個人的這本書是在講這些內容啊...」的感覺,就像是教科書的延伸教材一樣。

當然,這本書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對社會關係的觀察,拆解,以及探討人類的本質,甚至是資本主義下,錢跟社會(人們)關係的探討,還有一些雜學。雖說以前看過幾本跟社會學有關的書,但從頭講起社會學的歷史的幾乎沒有,所以也算是開了新天地。

以下是Blog主標註的幾個有趣的段落,以及一些感想。

赫伯特·史賓賽:社會達爾文主義

史賓賽醉心於研究「社會達爾文主義」(或社會演化論,social Darwinism)。 顧名思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就是將達爾文(Charles Darwin,一八〇九—一八八二)於一八五九年出的《物種起源》應用到社會上。因此史賓賽在知識上有仰賴達爾文的地方,只是我認為這是一個非意圖的結果,一種歷史的反諷。

史賓賽從達爾文那裡借用了進化論的想法,應用在社會上,在當時很有說服力,受到很多學者的接納與肯定。往後甚至以優生學的形式影響了政策。只是如果換個角度思考,這則是「無意識地反向輸入」。

十九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結束,英國是世界霸權,資本主義市場成熟安定,一般被視為是自由主義市場的年代。在自由主義的競爭中,英國握有主導權。換言之,在英國的霸權下,商人和企業家們能夠安心地競爭。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末,競爭愈趨激烈,也準備步入帝國主義的時代;進化論的出現,就是在快要到帝國主義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