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上個月寫上一篇文章時,Blog主提到了一部學生時代的電影《回到17歲》,文章打一打其實有點在意,而且內容差不多忘光了,想說順便回去看一遍。當時想說這部應該算面向青少年的電影,用詞應該不難,乾脆用原版的英文字幕看算了。Blog主這幾年有時候看到喜歡的電影,會在第二次開始用英文字幕看,不過因為都是戰爭片,有些用語不是很日常,如果我第一次看可能看不懂。
而這次算是蠻特別的,《回到17歲》是對話很日常的電影,加上劇情不複雜。總之,Blog主先試了用英字看,中間暫停了幾次查單字,大概不到10次,覺得意外的爽快。所以我問了ChatGPT,當時剛好出了GPT‑5版本,跟他說《回到17歲》我大概查了10次單字,上次多益875,想要幾部符合我的程度的類似作品。ChatGPT丟給我好幾部,大部分都是愛情相關的電影,平常很少自己看。我難得看了其中一些,有些覺得還可以,有些看前半段覺得太無聊放棄,但其中有一部,Blog主感受很深,非常中意電影想傳達的真意以及主角的行動,就是本文的主題,《500 Days Of Summer》。
500 Days Of Summer (2009)
電影的一開始,旁白就告訴你這不是一般的「男孩遇見女孩」故事,當下心裡想「哈!大家都這樣講」,然後就在最開始,電影就告訴你悲劇的後半部,然後不斷的跳時間軸,呈現關係高潮與低潮很鮮明的對比。悲劇的愛情電影也不少,不過很多都是刻意營造催淚的劇情,這部卻不是,這部讓你感覺到男主角的痛苦,但不催淚,用很真實,讓人從生活經驗就能共感的方式呈現出來。
而且我很喜歡這電影傳達的主題「沒有真愛」,還有各種描繪情境的細節,闡述男主角的迷惘,幻想,痛恨,覺悟。同時,電影也完全沒有把女主角刻畫成壞人,女主角嚴格來說沒做任何壞事,對男主角沒有惡意,甚至給了很多善意,女主角只是隨著自己的心情走,忠於自己的感覺,這點也非常寫實。編劇的手法很棒,描繪一方恨意的同時,卻不偷懶,粗暴的把另一方描寫成一個爛人。儘管題材內包含了許多痛苦的元素,其實這部電影裡面有各種好笑的橋段,個人也蠻喜歡的,Google搜尋時也會跳出「喜劇」的分類,但別被誤導了,這些橋段只是配菜。
以下是一些個人特別印象深刻的內容,以下劇透會越來越多,還請注意。
女主角的眼神
電影一開始用「普通女孩」來切入介紹女主角,Blog主剛看電影的時候,也覺得女主角不是特別有魅力,不過隨著劇情推進,飾演女主角的Zooey Deschanel的眼睛變的超級吸引人。很有趣的是,Blog主以前其實看過她演的其他電影,最有名的是Yes Man,但當時卻不會覺得眼神特別有魅力,也對這位女演員沒什麼印象。看完本作後,Blog主偶然看到男主角Joseph Gordon-Levitt的訪談,他談到導演Marc Webb如何刻意挑選背景的顏色,女主角的服裝顏色,來凸顯Zooey Deschanel藍色的雙眼,Blog主頓時豁然開朗。在我能認知與不能發現的地方,都是導演的精心設計。
Expectations / Reality
另一個Blog主印象很深,實際上也很有名的片段。其實電影裡,整部片都是男主角的視角,讓觀眾深入男主角的心境。在這片段,男主角其實已經折磨自己很多次,接著以為看到了希望,結果是當頭棒喝,反差之大。導演也在這邊做了非常巧妙的手法,用了同個時間軸,同個視角,讓觀眾直接左右同時看男主角的想要的跟現實發生的。前面提到的男主角演員Joseph Gordon-Levitt的訪談,甚至是女主角演員Zooey Deschanel的訪談,兩人都有讚譽導演在這段呈現方式之巧妙。
對普遍愛情文學,相關商品的批判
It's— It's these cards,and the movies, and the pop songs—They're to blame for all the lies...and the heartache, everything.
And we're responsible. I'm responsible. I think we do a bad thing here.
People should be able to say how they feel—how they really feel—not, you know, some words that some strangers put in their mouths. Words like "love"...that don't mean anything.
也是一個Blog主特別喜歡的橋段,在設計祝賀卡片的公司上班的男主角,傷心欲絕的時候,去了公司,在開會上忍不住噴了一頓自家產品,還有市面上的其他作品,說這些東西都在誤導大家表達所謂的「愛」。這時男主角從真愛信者變成不相信愛的男人,認知的世界正在崩潰,對歌頌或著鼓勵愛的內容感到錯誤,覺得膚淺。Blog主很喜歡這些認知「真實的痛苦」的話語,同時也能對男主角對市面產品的批判共感。
講到這裡突然想起新島夕,一個Blog主很喜歡的エロゲー的劇本家,在他的作品也很常穿插真實愛情的痛苦,對真愛的批判。而且跟本作一樣,新島夕也會在悲劇的氛圍上加搞笑,結尾加了一點遺憾。本作的導演跟新島夕都不禁讓人覺得,是不是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這些批判愛情時的台詞上。
你面對現實,吞下痛苦,重拾自己喜愛的事,找到真正想做的事,往前走
最後男主角可能還沒完全走出來,但他決定辭去工作,回到原點,追尋原本想做的事。但由於多年的空白或各種理由,找工作不是那麼順利,他仍然堅持追夢。Blog主覺得,與其渾渾噩噩的去找下一位替代者,不如打起精神,把痛苦轉換成動力,專注在自己身上。儘管可能有人認為男主角整部電影很廢,但對我來說,那正是男主角最發光的時候,也是勇氣的瞬間。最後劇情也逗趣的給了一個小轉折,柳暗花明又一村,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當然情況稍微不同,時間軸也更長,但Blog主也經歷過類似的路程,很讚賞電影想傳達的思想。
延伸閱讀
在這之後,Blog主也有再請ChatGPT再以500 Days Of Summer為基礎再推薦一次作品,不過都沒有本作優良,有電影甚至讓我覺得傳達的內容像毒藥一樣,乍看看似相同,但根本作是完全相反的涵義。但仍有一部個人覺得值得一提,Up In The Air (2009),有喜劇的片段,也有現實面,但沒本作這麼深刻,推薦看完500 Days Of Summer後,可以看這部。另外,有一位歌手NF,Nathan John Feuerstein,的作品也很推薦,這兩年Blog主很中意,他的歌詞道盡了現實。
總結
Blog主沒想到有天會在這個Blog上寫愛情電影的心得(笑),應該是十幾年來首次。不過同時也代表這電影有多麼特別,而且傳達的概念很不錯,會想推薦給陷入深淵(過)的朋友們。痛苦無法避免,但可以背著它往前走。「足を止めたら駄目です。進めるなら、進むべきなんです。」雖然台詞的背景不同,但本Blog的副標題,クラナド的台詞,包含了相似的啟發,Blog主也趁此機會,再次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