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Synology商法 & 初試NVMe SSD cache

前言

Blog主在去年(2024年)11月時,買了人生第三台Synology的NAS,DS923+,還有兩顆Synology自家的4T HDD,到貨後興奮的拆開來用了一下,然後就沒用了。原因是Blog主功課沒做全,以為進到DS923+之後,終於能不走旁門把NVMe的兩個插槽當儲存空間,卻發現DSM限制SSD的品牌,目前只有Synology自家的SSD才能用,而且價格不斐。

Synology商法

早在幾年前,Blog主買DS920+的時候,就發現有些硬碟放進去會有相容性警告,不過相容性清單不限Synology的HDD,譬如Blog主手上Seagate的IronWolf就沒有警告,而且警告只有在加入硬碟時出現,而不會出現在建立Pool後的監控畫面,當時Blog主覺得這是善意的設計。當時Synology儘管效能差了同價位的品牌一截,但軟體做得好,Blog主也沒覺得任何不滿。

Synology自家的SSD價格,都是同級4~6倍左右的價格

直到近年各家NAS上多了NVMe插槽,開始能不佔用HDD的空間,又有SSD的選項時,DS920+ Synology給了NVMe插槽卻不能當Storage Pool,之後的DS923+如上述的,能當Storage Pool卻只限自家昂貴的NVMe SSD,Blog主就覺得Synology很故意了。

當然,網路上有些偏門可以讓一般NVMe SSD也能當Storage Pool,但都是「不保證之後更新後能不能繼續用」,而且說偏門也不算偏門,說到底Synology用的也是Linux,本來就能自己下指令建Pool,只不過Synology硬要擋而已。

初試NVMe SSD cache

說了那麼多用NVMe SSD當Storage Pool的相關問題,說到底有這個必要嗎?反正DS920+跟DS923+預設都只有1GbE LAN,就算上了NVMe也是無法在內網的裝置吃滿NVMe的效能,不是嗎?

使用情境

Blog主一開始也這麼認為,直到之前在其他裝置用Docker開Plex服務,但DB是透過NFS連上DS920+儲存的,但畢竟是HDD,常出現存取過慢,導致觀看後的選單畫面出現停頓問題,直到把DB資料放在本機就沒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在Synology開VM的時候,存取速度低下的問題。Blog主習慣用性能好的電腦插上NVMe的SSD然後灌Proxmox開VM,只有備份整個VM時,或著VM裡需要大量儲存空間時,才用NFS連上DS920+儲存。不過這些Proxmox機Blog主都不是24小時運作,而有時候Blog主只是想隨時測個簡單的指令,或著需要Linux環境整理一下透過NFS掛的儲存空間而已,這些情況其實在DS920+開VM就足夠。但在DS920+上開VM,只能用HDD當OS儲存空間,就連跑個例行Package更新都有夠慢。

如果能用SSD當Storage Pool,再把整個空間分給VM還有Docker掛載的volume用,就能解決。但Synology就是不給你用外面的廠商的SDD建Pool,Blog主想說,那就試試SSD cache吧!應該還是能享受到隨機存取的效能的。

SSD構成

不管是923+還是920+,NVMe槽都是兩個,插一張的時候只能建立讀取專用cache,兩張組RAID才有讀寫cache,應該是考慮到兩張才有容錯。Blog主這次是在920+插了兩張2T的970EVOPlus,之前記憶體大跳水的期間多買的。理論上隨便的NVMe SSD應該都行,連續存取速度不是很重要,就如前述的,畢竟其存取速度受限1GbE LAN,主要吃的是隨機存取。

SSD快取建議&實際使用

另外一個是DSM的快取建議,它能測量當前某個儲存空間需要快取的容量,最少要分析七天。而Blog主目前試了Docker跟VM專用的空間,結果都是建議100GB。Blog主實際給了128GB下去,目前過了兩個禮拜左右,實際觀察目前快取的使用量,都不超過10GB,估計100是快取建議給的最低容量。

雖然沒實驗數據有點不科學,Blog主對Docker的空間加了Cache沒太大感覺,原本有問題的Plex也許有機會可以裝回來再試試。至於VM的部分就很有感,原本更新Package很慢的Ubuntu VM現在快了很多,雖然跟Proxmox上整個系統灌在NVMe SSD的還是有段差距,但Blog主覺得已經夠了,更何況初衷只是要在24小時開啟的NAS上也有個簡單的Linux環境而已。

總結

其實Blog主一開始對這種Cache相關的儲存解決方案都沒抱太大信心,而實際上跟直接使用NVMe的SSD上仍有好大段距離,但就是「足夠了」。個人認為DSM應該讓使用者自己調整放在SSD的Cache比例,譬如整個空間都放在Cache裡面,或著70%左右之類的,不然如果有很大的Cache也受限於DSM自動調節的Cache量。

當然,講麼多,要是Synology開放一般NVMe SSD也能當Storage Pool就沒這麼多問題了,說到底還是Synology的私心作祟,退一百步商業級的機器需要高信賴的硬體,家用級的產品還這樣限制,那就是觀感不好。而且仔細想想,既然DS923+不用Synology自家SSD就不能建Storage Pool,那還是用沒差多少的DS920+就好,而且DS920+還有Intel的硬體解碼。起碼對Blog主來說,DS920+到DS923+的升級很無感,也蠻失望。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ScanSnap iX1300 入手

前言

還記得大概十年前左右,老家買新的印表機開始有附掃描功能,不過掃描大小有限,速度也很慢,當時想掃描國中時代的畫作,一張要掃個快一分鐘。直到出社會,現在偶爾會把重要的文件帶去公司「借用」事務機掃描,不過平常都在宅工作,大量的文件也不好帶去掃。

這次要介紹的是左邊的ScanSnap iX1300
右邊則是掃描膠捲底片的機子,也許有機會再上來介紹

直到去年(2024年)回台北老家,整理出一堆以前的照片跟文件,甚至是學生時代的作業跟考卷,有一部分帶來日本繼續保存,有一部分打算就不要了。帶來日本保存的,想再掃描一次當備份,而留在台灣的部分,也想盡量用數位化的方式保存下來。因此當時就找了一陣子掃描機,最後找到這次文章要介紹的這台。

ScanSnap iX1300


Blog主買的這台掃描器分兩種,一種是支持ADF(自動換紙)功能的U-Turn Scan,跟手動進紙的Return Scan,前者是把紙疊在上方托盤,紙會U-Turn半圈依序疊回另個托盤,後者是從下方送紙進去,紙會從原本的口送回,所以叫Return Scan。

U-Turn Scan/ADF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掃描前把一疊紙放在托板上

掃描中它就會把紙依序放在另一個托盤

其中一個以前覺得掃描很麻煩的就是要掀蓋子固定紙本,掃描後再拿出來,一直重複。所以這次特別找有ADF功能的,可以一疊紙放下去讓他自己跑,一次掃一疊不用人工換紙。不同機種ADF一次能放的紙張數量不盡相同,Blog主這台規格上是一次20張...但平常使用時,通常不到20張,就算偶爾超過20張,也沒特別數過就放上去了,通常能正常掃描,但偶爾也會出問題,譬如一直進到第二張,第一張一直留在原地。

Return Scan

Return Scan,從下面的口送進文件,再從原本的口出來
這本應該是國小做的小簿子,被老爸收藏起來

雖然有方便的ADF,不過有些東西可能不適合彎曲變形,這時可以用Return Scan。這個Blog主也蠻喜歡的,有些有厚度的東西都用這個,譬如Blog主有次掃的是窗簾的布料Sample,也能正常掃,有些凹凸的識別證之類也行。不過有次Blog主掃描一張A4紙上面黏了一張相片,因為照片邊邊有翹起來,所以送進去再退回時,翹起來的部分卡到入口,照片的部分就被折到了。這方面老實說,還是一般的平面掃描器有優勢。

速度

以前家用印表機Blog主詬病的速度問題,這邊除了600dpi,速度都是30張/分,體感上已經很快,而且有ADF,所以大部分時間可以放著讓它跑就好。掃描相片用的最好的畫質600dpi,Return Scan官方數據是A4大小14秒/張,但很少會有A4大小的照片,Blog主這邊用明信片大小的照片,實測是5秒左右。而且一開始Blog主為了保險,照片會用Return Scan,但後來發現U-Turn Scan也不會太傷相片,便直接用能放著不理的U-Turn Scan了。

無線

Blog主這台無線穩定度還不錯,不過剛開機時要等大約10~20秒才能跟電腦連接,可以設定Standby模式,讓網路隨時連接,但這會更耗電,而Blog主也不至於天天都要掃描,所以還是讓他維持省電模式(=平時完全關機斷線)。另外,無線模式下掃描一般文件,也能明顯感受到比有線傳輸慢很多。而且WiFi 只有支援WAP2,所以譬如像Blog主平常用很嚴格的WAP3,這時候只能另外開WAP2並用MAC地址限制裝置。無線這部分雖說穩定,但性能方面只有普通程度。

大小

這台寬深高為296mm×114mm×87mm,大約是一瓶大灌飲料的大小,對家裡不大的Blog主來說收納還算方便。不過使用時會需要展開托盤,所以要放固定位置,隨時展開使用的狀態的話,仍需要一定空間,不然只能每次從櫃子裡拿出來桌上接線。儘管如此,這仍代表機器本身有移動的便利性,譬如Blog主前言所說的,台北老家還有很多東西要掃,搭飛機時這台就攜帶方便了。

生活習慣

在日本過生活,仍有蠻多東西還是使用紙本,最近這兩年水電費帳單開始數位化,但仍會收到不少公司,政府,銀行或著住宅管理委員...等的信件,還有每次看病的藥單說明跟收據。Blog主的習慣是,有幾個資料夾分別暫時收納這些東西,但每半年還要花時間再把這些東西整理到文件堆裡。

現在有了自己的掃描機,可以把7成左右的信件掃完就丟,平常暫存信件的資料夾可以維持乾淨,也不用每半年後整理一堆文件,家裡乾淨不少。未來打算把舊的文件也全部掃完,大部分就可以丟了,家裡也能減少閒置物品。

總結


相比一般的掃描器,雖然方便,但仍然有卡紙或折到文件相片的風險,但同時能夠連續掃描很長的文件(最長30公分),也是一般掃描器無法做到的,算是有利有弊。而且折疊後體積小,便於攜帶或收納。目前Blog主就把這台放在房間的移動式收納櫃上,平常有需要時拉開托盤開機,掃完文件再蓋回托盤關機。對Blog主來說,這台機子不只是單純掃舊照片,而是改變生活習慣,減少家中堆積物的利器。

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近況更新:2024年末回國 整理老家物品&回憶過去

前言

時隔兩年,Blog主在2024年12月回台,是自從來日本工作後,滯留最長的一次,待了三個禮拜,到2025年1月1號才返日。這次跟家人還有兄弟們出門,見了很多朋友跟同學,還回了一趟高中,見了上次沒能見到的老師,順便又吃了高中後門的便當,也參加馬章的婚禮。隨著老家未來規劃重建,這次回去收拾老家的東西,有很多意外收穫跟新體悟。

旅遊

這次回去除了吃喝之外,也花了五天時間,去南部一趟,順序為:台南⇒嘉義⇒阿里山⇒高雄⇒台中,其中台南一天是跟老媽以及住當地的親戚過,嘉義跟阿里山則是與兄弟們湊兩天兩夜自駕遊,雖然我有日本駕照了,不過這次還是靠兄弟開車(笑)。


山豬肉香腸,讚!

說到阿里山,Blog主一直沒啥印象,這次挑景點時,想說都沒去過這邊(雖然之後整理老家時發現小時候去的照片),問了大家,發現很多人也沒去過,便決定去阿里山。阿里山上的餐廳,小火車,散步路線,奮起湖的雲海都好讚。在園區內,我們從阿里山站搭到神木站,再往上爬,經過一個賣各式小吃的休息站,再爬到沼平站,最後搭下來阿里山站。山上有點以前去烏來玩的感覺,也吃了念念不忘的山豬肉香腸,真的不錯。


小杜意麵

而Blog主自己玩的部分,其實大多都在吃(笑),吃了台南念念不忘的五妃廟杏仁豆腐冰,也有光顧上次回台吃的小杜意麵,以及最後一天去台中,吃以前老爸常常帶我們吃的台中肉圓,其他去的餐廳則是看Google map有啥評分高的就去。吃東西之餘,在台南還去了不知道小時候有沒有去過的赤崁樓,可惜荷蘭建築原始路口施工中,這地方蠻可惜的,很多外國觀光客,但文字說明卻大多只有中文。

聚餐

這次回去以為三個禮拜很長,應該所有想見的人都能見,其實並不然。儘管如此,也見了不少親朋好友。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是,老同學也好,親戚也好,聚餐時才發現來的人們,互相也是很久沒見。有些人平常沒特別理由不會約,但正是Blog主平常在國外,難得想約,順便湊一團,不僅是Blog主本人,大家也能互相敘舊,交換未來的想法,這種意外收穫很讚。

整理老家物品&回憶過去

老家陽台後面的房間,這張照片已經是清了一半東西到頂樓後的樣子

國小讀到爛掉的汽車雜誌,還有套書套



前言也有稍微提到的,從Blog主來日本工作前就一直在討論的老家重建,最近終於比較有希望了,也因此Blog主這次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幫忙收拾老家堆積如山的物品,把要留的帶回日本,不想留的就隨建築一起毀了。這次也挖掘了很多Blog主小時候的玩具,畢業紀念冊,老照片,國中到大學的紀念品,甚至連高中考卷都有留著...不少東西都積滿了回憶,讓人想起很多往事。

老爸

內文敘述的E-Type模型車,最初應該封面有些中文貼紙,不過脫落了




老怕在法國的Peugeot紀念品店買的小汽車

老爸在很貧困的環境長大,也因此非常節儉,不怎麼常買玩具類的東西給我。有年老爸因為工作調度的關係,被轉去台中好幾年。當時Blog主大概小學低年級左右,第一個周末跟老爸下去台中,以為只是去玩的,星期天要回台北時,在台中轉運站(現在已經拆除)搭上車時才發現爸爸沒有要一起回去,直接當場大哭,老爸這時下去旁邊的全家買了一個Jaguar E-type的模型車給我,算是少數爸爸給的玩具。這次也在一堆箱子裡,找到了這個常出現記憶裡的模型車。小時候連盒子都好好保存著,旁邊有本介紹車輛歷史的文章跟照片,當時看不懂還是一直看。Blog主這段執筆的當下,少見的哭了好幾次。事後再跟我媽談起這天的事時,我媽說我當天晚上還在電話中跟我爸說「爸爸我好想你」,我爸聽了好感動馬上說「爸爸馬上就回去!」,算是另一個暖心的關聯故事。除了E-type的模型車,老爸去歐洲出差時,在法國的Peugeot紀念品店買的幾輛小汽車,這次也安全的拿來日本。

除了小汽車,也有些老爸自己的遺物,Blog主拿了幾個家人沒打算留的帶回日本做紀念。其中一個是一組去馬來西亞時買的錫製品,裡面有個茶葉罐,上面是馬來西亞的城市雕刻,真的漂亮。老爸雖說節儉,不過要是能用很久的好東西,是願意出大錢買的,而且有時對挑東西是很執著的。

Blog主小時候住的家(也是這次回去清理的家),從小每天刷牙就一直是在廚房刷,而不是浴室,小時候很納悶,可能當時媽媽也解釋過了,剛好今年過年老媽又講了一次。是我爸在剛買房子時,浴室裝修的時候,特別請木工訂製洗手台本體,還特別挑好的大理石做檯面,因為不是假的大理石,還要特別切割。結果做完後怕木頭潮濕爛掉(Blog主小時候在浴室玩水潑到木頭也會被罵,雖然沒被罵很重),所以我媽就索性直接在廚房刷牙了,後來也沒人在浴室刷,浴室的洗手台少用到難得用的時候,水龍頭出來的水都有一點味道。

雖說上述例子,說到底就不該在容易潮濕的地方用木頭,但Blog主的重點是那個挑東西的執著,之後老爸買的房子則是在浴室以外的地方都用滿了實木的柚木家具,到現在還在用,那個就真的很棒。還記得以前老爸為了省錢,夏天都不太開冷氣,而且都會在床上鋪竹蓆,老爸為了買最傳統的竹蓆,一根一根削下來的竹子串起來的那種,還騎車去深山的工廠載回家。

其實Blog主現在是能跟當時老爸的執著共感的,隨著年紀越大,越來越發現自己的行為跟想法,有與老爸相似的跡象。很奇妙的是Blog主經過國中叛逆期後,高中就與老爸永別了,小學時不可能談論什麼國家大事,兩性相處,人生觀等東西,最多就只是多運動這點吧,國小很常周末跟爸爸去國小操場跑步,去河濱公園騎腳踏車,可是上國中之後就沒運動了(直到出社會之後又變成運動信者)。很奇妙的,儘管Blog主自認為現在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出社會接收知識,包含書中古老的經驗以及新的科學實驗,才構成的。但在與老媽分享想法時,很常被說跟老爸一模一樣。我想小時候的淺移默化可能有,但性格導致選擇知識,進而發展到類似的價值觀,也是有可能的。

老媽

有些盒子比較新的,可能是小學高年級自己跑去便利商店買的
最舊的一批才是跟老媽去太平洋百貨買的


去香港旅遊時,老媽買的法拉利遙控車組


跟著老爸的,是結婚初期也吃了很多苦的老媽,雖然在我小時候,家裡已經富裕非常多,但老爸節儉的習慣仍留著,所以多的錢都拿去儲蓄跟投資了,家裡沒太多錢留給老媽。但老媽還是會買トミカ小汽車,小學時會跟媽去太平洋百貨雙和店,挑十台トミカ,因為買十台有優惠,買回來第一天還可以玩一下,之後就會被收起來,一週都表現好才能拿一台,因為小時候調皮,拿的速度都很慢(笑),所以每一台都很珍貴,當時外盒連裡面的保護套都會保存好,拿出來玩完後再包回去。還有一盒法拉利的tomica遙控車,則是去香港旅遊時媽買的。

老媽出社會大部分的工作都在補習班,最開始跟大舅與大舅媽合開補習班,後來老媽自己接手,補習班不算賺很多,老媽也把所有賺來的錢都貼補家用了。因為老爸太節儉,所以小數目的開銷都要老媽補上。Blog主也因此,從小的下課時光都在補習班度過,當時不懂事,很怨老媽,因為其他小孩寫完功課就可以走,而我不管怎樣都要最後一個,跟媽媽一起關門才能回家,回家時間也晚了,特別是那天有不想寫作業的小朋友時,就會拖很久。總之,不能像其他小孩那樣,有那麼多時間在家玩耍,而且回家時間都要靠運氣。當時應該也對老媽抱怨過,想起來也是蠻慚愧,好在是,現在還能用其他方式彌補。

這次回去除了翻出玩具跟紀念品類,還有照片跟膠捲底片,大多是小時候的照片,這些也都帶回日本數位化,估計要花好段時間整理掃描,未來有機會再上來分享整理心得。說到掃照片,這裡有另外一件事想講。自從Blog主來日本工作後,在COVID爆發前,2019年老媽做過一次腦部大手術,身體狀況變有點差,腦部凹了一小塊,這幾年老媽非常努力運動,身體回復很快,雖然偶爾還是會因為一些小病痛喪氣,但還是很有元氣,平常Blog主都會一周講幾次電話。

在Blog主心中,媽媽總是差不多樣子,直到最近不斷掃照片跟底片,農曆過年時,媽媽來日本,突然覺得媽媽突然變好蒼老。頓時想起CLANNAD,智也經歷人情世故後,回去一見到爸爸,突然把蒼老的爸爸的臉重疊兒時的爸爸。Blog主高中時,看到這裡是想起過世的父親,現在則是看到老媽想起那幕場景,心裡非常心酸,時間真的一瞬間就過了。

Blog主小時候不算很聽話的小孩(但也沒非常叛逆就是),媽媽年紀大,40歲才生我,在國小階段我媽總是會跟我講,她有高血壓,要是我惹她生氣,隨時可能會倒,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當下非常緊張,努力乖了一陣子,不過身性調皮,還是會讓我媽不高興被打。這樣過了20幾年,沒想到中途是爸爸先走了,事情總是跟預想的不一樣。

精挑細選這件事

話又說回來,Blog主在日本的家不大,從老家要帶東西過來,Blog主只能精挑細選,目前帶來最重要的東西,包含上述爸媽送的汽車模型,一點點自己買的模型,照片底片,國中時媽送的PSP,還有幾片比較經典的遊戲片,エロゲー掛軸。

這次「精挑細選」後帶來的幾片遊戲

關於精挑細選這件事,也蠻有意思的,之前Blog主搬一次家的時候就體驗到搬家的勞累,東西太多的壞處,但因為東西都屬於這四年多買的,還算近期。這次回去面對的東西都是五年前以上買的,很多經過時間後就不太想留了,覺得搬來放的成本太高。經過這次的各種抉擇,現在Blog主也開始在買新東西時,套用這次丟東西的規則,如果覺得十年後搬家會丟掉,那一開始就不必買了,從買東西開始精簡(但譬如像遊戲經不經典這種,就很難事前判斷啦...)。

關於現在

講了好多過去,Blog主想在最後講講目前的想法及規劃。最近Blog主正花時間整理所有老相片跟底片,還有去年出遊的影片。保存舊的故事很重要,但同時也要創造新的故事,參考爸媽的經歷,現今世界的動盪,Blog主覺得有必要繼續多體驗新的世界,何謂新的世界?所有Blog主未知的領域,未實際體驗的事物,譬如去年(2024年)考駕照,買第一輛車,實際去了賽道,看了幾本未知領域的書,了解未知的金融世界,還有跟兄弟去泰國開了新眼界,所有這些事情Blog主想持續做下去。世間無常,剛好執筆本文的前幾天,Blog主也遇到蠻受打擊的事情,無奈與悲傷的同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前進。